清末民初的制式步枪口径之路四:日益混乱的清朝新军步枪
在甲午战争爆发之前的1891年,清朝的江南制造局已成功生产出7.7毫米的快利步枪,并一度希望将其作为全国统一制式步枪。然而,由于生产能力和质量控制问题,这款步枪并未得到广泛采用,尤其是在甲午战后新军的建设过程中,北方新军并未选择这种步枪。与此同时,南方兵工厂所生产的汉阳造步枪也不为北方新军所接受。面对这样的两难局面,袁世凯在主持新军建设时,决定另辟蹊径,选用了奥匈帝国于1895年装备的曼利夏1895型直拉枪机步枪。因此,从一开始,清朝新军的步枪标准化就陷入了三方混乱的局面。综合多种原因,从甲午战后到八国联军侵华之前,虽然清朝组建了几支精锐部队,但其武器装备却日益混乱,缺乏统一标准。
一、定武军的统一制式与扩编速度
袁世凯所领导的定武军,乃是当时国内现代化程度最高的部队。其建设效仿德国陆军的体制,编制上最为先进,设有总理营务处、教习处、粮饷局、军械局、军医局等多个机关单位,堪称一支“德式军队”。在武器装备上,袁世凯深知统一标准化的优势,经过德国顾问汉纳根的帮助,他一次性采购了5400支奥匈帝国的曼利夏步枪、700支马枪,作为新军的制式武器。这样一来,定武军成为国内首支全军统一口径枪械的部队。
展开剩余82%为了确保后勤供应的通畅,定武军的曼利夏步枪并未采用奥匈帝国的8毫米子弹,而是与国内常见的汉阳造步枪一样,使用了7.92毫米的圆头弹,这不仅大大简化了后勤,也使得补给更加高效。当定武军的兵力刚有4700人时,采购的6100多支步枪足够使用,扩编为武卫右军后,兵力增加到7400人,仍然满足了需求。为了确保战时能够快速扩编,袁世凯引入了独特的预备役制度:现役、后备、续备三种兵员分别享有不同的薪酬待遇,现役兵员占总人数的一半,退役不满三年的兵员发半薪充当后备,三年以上的则发四分之一的薪水充当续备,这一制度使得定武军在战时能迅速扩充兵力。
二、武卫右军扩编后的装备混乱
然而,在八国联军侵华时,武卫右军通过预备役制度扩充兵力,却暴露了武器储备的巨大不足。尽管兵员增加了一倍,但进口的奥匈曼利夏步枪仅有6000多支,远不足以满足扩编后的需求。袁世凯为弥补这一缺口,只得向其他兵工厂采购各种武器。到了1900年,武卫右军的装备更加复杂,主要包括:毛瑟无烟小口径连发步兵枪(1888委员会或汉阳造步枪)1252支,奥匈曼利夏步枪6791支,曼利夏骑兵枪963支,此外,还有大量的老旧武器,如哈奇开斯有烟步兵枪669支、林明敦边针枪22支等,总计约有11371支步枪和142万发子弹。
虽然武卫右军看似装备齐全,但其实际情况却十分复杂:由于步枪口径不同,所需子弹也各异。例如,主要装备的曼利夏步枪和毛瑟步枪虽然使用7.92毫米子弹,但由于步枪数量多样,子弹的分配极为紧张。每支步枪平均只有144发子弹,按每场会战280发计算,几乎只能支撑一次会战。
在庚子国变期间,武卫右军没有参战,而是借机吞并了山东清军各部,人数一度增加到13804人。然而,由于新加入的兵员使用的是山东旧军的各种旧式武器,武卫右军变成了名副其实的“万国武器博览会”,各种口径、类型的步枪并存,装备的杂乱程度可想而知。
三、武毅军的装备超编与标准化不足
与袁世凯的定武军相较,直隶提督聂士成的武毅军无疑是实力最强大的部队之一。武毅军有32个营,总兵力超过16000人,装备了国内最先进的武器,特别是在步枪方面,武毅军也开始实行武器标准化,力求统一装备。与定武军相似,武毅军也采购了大量的奥匈曼利夏步枪,成为清朝军队中的精锐力量。
根据刘凤翰在《武卫军》一书中的记载,武毅军主要使用的步枪为:训练用的德制旧毛瑟步枪10000支,战斗用的奥制曼利夏步枪10000支,以及其他小口径步枪和马枪。特别是小口径无烟步枪,合计拥有11400支,已经足够全军配备。此外,武毅军还保留了一些旧式步枪用于训练,其中包括旧毛瑟M1871/84有烟步枪、哈奇开斯步枪、温彻斯特十三连发枪等,总数超过10000支。
虽然武毅军的武器数量庞大,但在步枪的统一性和后勤保障方面却逊色于定武军。武毅军的装备标准化程度较低,主要依赖不同种类的武器与子弹,这为后续的武器管理带来了不少困难。
四、武卫前军的弹药不足与武器问题
武卫前军虽然有大量的武器储备,但其最大的问题在于弹药的严重不足。特别是用于作战的新式小口径有烟步枪,子弹的数量远远不够。在八国联军侵华期间,武卫前军的曼利夏步枪和汉阳造步枪都存在弹药短缺的问题。以曼利夏步枪为例,全军的11400支曼利夏步枪仅有8毫米子弹36.7万发,平均每支步枪仅有32发子弹,而3000支7.92毫米毛瑟步枪只有142,200发子弹,平均每支枪也不过47.4发子弹。
尽管武卫前军的步枪数量众多,但由于子弹不足,其作战能力大打折扣。相较于武卫右军,武卫前军的弹药储备显然无法支持长时间的战斗。在庚子国变时,武卫前军即使拥有较多的武器,但由于弹药的严重短缺,实际上只能支撑不到一次大规模战斗的需求。
小结
从1895年到1900年,清朝在经历了甲午战争后,并未从武器装备混乱中吸取足够的教训。袁世凯的定武军虽然采取了武器统一的策略,但在扩编后的武器补充中,依然面临了不足的问题。而聂士成的武毅军虽然武器储备丰富,但由于装备的标准化程度不高,后勤保障也显得力不从心。最终,这些武器装备上的问题导致了清朝新军步枪标准化的失败,给后来的战斗和军事行动带来了极大的不便。
发布于:天津市杭州股票配资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