什么是丙肝?
丙肝(全称:丙型肝炎)是由丙型肝炎病毒(HCV)感染引起的以肝脏炎性病变为主的传染病,主要经血液途径传播,急性期临床症状大多轻微,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。HCV感染超过6个月则转为慢性,慢性感染可导致肝脏慢性炎症、坏死和纤维化,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。
常见的病毒性肝炎分类
展开剩余82%丙肝的症状与诊断
急性丙肝和慢性丙肝的症状都较轻,很多患者可无症状地发展数年,往往在偶然的情况下才检查出了丙肝。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早期可不出现症状,因此该病较为隐匿,很少出现重型肝炎。大约55%~85%的急性丙型肝炎会转为慢性丙型肝炎,慢性丙型肝炎经过大约20年的慢性病程,少部分患者会转为肝硬化,进一步形成肝癌,患者表现为恶心、呕吐、肝区疼痛、腹水等。
典型症状
急性丙肝:患者有全身无力、食欲下降、恶心、尿黄、眼黄等表现。
慢性丙肝:患者症状较轻或无自觉症状,可表现为肝炎常见症状,如容易疲劳、食欲欠佳、腹胀等。
诊断依据
1.抗-HCV检测:血液检查丙肝病毒抗体是最基础的检测,常作为筛查,检测结果阳性需要进一步做丙肝病毒核酸检测。
2.HCV RNA检测:HCV RNA检测用于对HCV抗体检测阳性的样品的确证及对高危人群样品筛查窗口期感染,并作为抗病毒治疗疗效的判断指标,指导抗病毒治疗及疗效判定。
丙肝的治疗
丙肝只要及早进行治疗,规范用药,大部分可以治愈。
1.药物:目前丙肝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。
2.疗程:根据患者不同病毒基因型通常为24周,48周,或者更长。
3.预后:一部分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后可以治愈;另外有55%~85%的急性丙型肝炎患者会转化为慢性丙型肝炎,而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大约2%~30%会发生肝硬化,肝硬化发展为肝癌的概率为每年1%~7%。
丙肝的传播途径
1.血液传播
●经破损的皮肤和黏膜暴露:共用针头注射器,如经静脉吸毒感染丙肝占60%~90%。
●使用丙肝病毒污染,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或美容器械。
●与别人共用剃须刀、毛巾、牙刷、纹身针等行为都可能造成传染。
●经输血和血制品传播:输入被丙肝病毒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。
2.性传播
●丙肝病毒有可能通过性行为传播,传播概率为4%~6%。
●与丙肝患者发生无保护的性行为,如有艾滋病、性病、生殖器破损,则感染几率更大。有多性伴性行为者感染丙肝的危险性更高。
3.母婴传播
●丙肝可以通过母婴传播。传播概率约为5%~10%。丙肝病毒可通过胎盘或分娩过程感染新生儿。
●目前,没有证据证实母乳喂养可以传播丙肝,但乳头有破损时,要尽量避免母乳喂养。
另外,工作和日常生活接触不传播丙肝。一起吃饭、咳嗽、打喷嚏不传播。
蚊虫叮咬不会传播。目前没有证据证实丙肝可以通过蚊虫叮咬传播,也没有发现因蚊虫叮咬感染丙肝的病例。
丙肝的预防
1.拒绝毒品,不共用针具静脉注射毒品。
2.倡导无偿献血,杜绝非法采、卖血。
3.避免不必要的注射、输血和使用血制品。
4.不与他人共用针具或其他纹身、穿刺工具。
5.不与他人共用剃须刀、牙刷等可能引起出血的个人用品。
6.遵守性道德,保持单一性伴侣,正确使用安全套。
7.感染丙肝病毒的妇女在治愈前,应尽量避免怀孕。
结语
1、目前还没有研究出有效预防丙肝的疫苗。
2、预防丙肝的关键是早检测、早诊断、早治疗。
3、及早治疗,规范用药,丙肝是可治愈的。
来源:感染管理处
排版:孙晓铭
初审:于倩倩
复审:千美花
终审:李光熙
发布于:北京市杭州股票配资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